一场改变美国的“强拆”

一场发生在美国的强拆。主角苏塞?凯露(Susette Kelo).
凯露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护士。1997年,她以5.3万美元的价格,在康州纽伦敦市贷款购买了一个小房子。帮助她办理手续的房产经纪人后来回忆说,凯露对这栋房子“一见钟情”,马上就决定买下来。这处房子是她购房之旅的第一站,也是终点站。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凯露第一次有了在自己名下的产业。

就在凯露将房子漆成自己钟爱的粉红色时,纽伦敦市为了推动本市经济发展,正在同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Pfizer)进行谈判,希望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辉瑞到纽伦敦市投资。

当时辉瑞正在为一款“钱途无量”的新产品“伟哥”的上市做准备,正处于急速扩张的阶段,于是便同纽伦敦市政府达成协议,在该市投资3亿美元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康州政府亦同意为此项目投入近八千万美元,相关的土地拆迁由纽伦敦市负责。

1998年2月,在凯露搬进新居仅仅半年,她就收到了政府的动迁通知。动迁补偿是6.8万美元,虽然比购房价多出了1.5万美元,但是凯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市政府派来的人。对于凯露来说,这栋粉色的房子不是一笔投资,而是她的家。

政府代表再次出现在凯露家门口的时候,搬迁补偿已经涨到了7.8万美元。凯露对来人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对卖掉自己的房子不感兴趣,如果你再出现的话,我就把你从这里扔出去。”

就这样,凯露成了一个钉子户。

经过近两年的僵持,2000年12月,在凯露拒绝了12.3万美元的补偿提议之后,政府向凯露和另外五户钉子户发出了强制征收令,勒令他们在90天内搬离住所。

几天后,凯露连同其他钉子户,一纸诉状将纽伦敦市政府告上了法庭。

官司一打就是四年多。历经市州两级法院,钉子户和市政府各有输赢,最后一路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诉讼期间,市政府的强制令被冻结

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在讨论凯露案时,分歧很大。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政府只有在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才可以征用私人土地。这三个条件分别是“合理补偿”(just compensation)、“正常的法律途径”(due process of law)和“公共使用”(public use)。纽伦敦市土地开发的目的是否属于“公共使用”,成了法官们争议的焦点。

2005年6月23日,美国最高法院对“凯露诉纽伦敦市案”作出终审判决。九名大法官经投票后,以五比四的一票之差,认定纽伦敦市政府强制征收凯露等人住所的行为符合宪法规定。

经过近八年的抗争,凯露最终在这场保护自己家园的战斗中败下阵来。

然而,对于更多的美国人来说,保护家园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公之于众后,迅速引发了全美各界的一片抗议浪潮。国会议员们的电话几乎被愤怒的选民打爆。仅新泽西州一个议员就接到了选民一千多个抗议电话。媒体上更是一边倒的对最高法院进行声讨。凯露案的判决,被舆论认为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案例之一。

《华尔街日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民众中这个判决的反对者与支持者的比例高达11:1。

美国公众不仅对凯露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意识到,这样的司法解释对自身的财产安全是一种威胁。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成了美国民众群起反对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的动员令。

在最高法院的判决宣布后一周,美国众议院便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动议,对该判决表示反对。判决宣布后三个月,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专门就此案件举行了听证会,凯露应邀出席作证。在听证会上,凯露表示:“这场同政府滥用权力的对抗,已经从我保住自己小房子的努力,发展成了美国人民捍卫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家园的斗争。”

凯露从一个强拆的受害者,变成了社会活动家。在凯露和其他无数普通美国人的努力推动下,美国联邦政府和联邦议会,连同各州政府和议会,分别通过不同的立法途径,在短短数年中,大大缩小和限制了政府征收私人土地的权限。

美国国会两院半年内分别通过了多个议案,禁止联邦政府机构征收私人土地进行经济开发,同时限制接受联邦拨款的各州和地方政府类似的征收行为。

在最高法院凯露案判决一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总统乔治布什签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联邦政府所属的各级机构出于经济目的对私有土地进行征收。

在凯露败诉五年后,美国共有43个州,分别通过修改州宪法和颁布新法等手段,对政府征收土地的行为进行限制。

同样是强拆的受害者,比起那个中国蓝衣女子来说,凯露无疑要幸运得多。她的幸运在于,她所处的社会,当官与民争地的时候,会求诸于法律而不是推土机来解决问题。而在法庭上,升斗小民面对县衙州府无需仰视,亦无需恐惧,双方有着平等的机会。虽然不见得一定能赢,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是一纸空言。

她的幸运还在于,在司法出现偏差,背离常理民意的时候,这个社会的政体设计,还允许行政和立法机构及时高效地通过多种途径,平衡补救、纠偏改错。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民意不仅可以“上达天听”,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纽伦敦市政府即使打赢了官司,也并没有将凯露扫地出门,而是在最高法院判决后,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和400多万美元的补偿费,才说服六户钉子户搬迁。

凯露最终拿到了40多万美元的动迁补偿。她的粉红色小屋,被完整地搬迁到了一处更好的街区.

中国消费税高于发达国家推高物价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与孙笛有同感。他最近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托人从海外买东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折合人民币24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在国内,这台相机的价格是4万元。

事实上,尽管经常在各大电视台评点财经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国之旅以前,他从没想过中国的物价居然比美国还高。

动身之前,一个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国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国除了钞票什么也不要带,东西很便宜。”

对此,时寒冰半信半疑,毕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据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

但很快,时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里,他们4个人点了份量很足的鱼、虾、蟹,结账的时候却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时寒冰以为老板算错账,特意又问了一遍,结果朋友笑他说:“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场,就更觉得离谱了。”

这句话让偏爱实证调研的时寒冰“决定改变行程”,他推掉所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专心观察、对比中美物价。

对比的结果让时寒冰大吃一惊:国内一套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Z4标价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换一种比较方式,差距或许更加显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国内,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国的商场里,最人满为患的地方往往是卖箱子的地方。时寒冰说,在新秀丽的柜台前,几乎每个外国服务员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国内售价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标价70多美元。

“我前面的一个大哥一口气买了12个箱子。”回忆至此,时寒冰忍不住笑了。

不止于此,因为商场里的化妆品价格“过于便宜”,仅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30%~40%左右,时寒冰还一度被夫人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

更为夸张的情景出现在LV这样的奢侈品店,时寒冰记得朋友给他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笑话,因为LV箱包这样的奢侈品在美国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国顾客的疯抢,一名中国客人曾指着店里的三款LV包说:“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走访,时寒冰的调查结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理发,或涉及知识产权,比如图书音像外,美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国内便宜50%以上。

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回国后,时寒冰接连更新了十几篇博文,专门记录美国物价。

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书中特意记录下这样一组数字:在华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个橙子1美元。

高娓娓告诉记者,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

有趣的是,在对此现象困惑不已的群体当中,还不乏经济学家。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相比于其他留学者,这个从江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价的对比上。据他观察,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

“换句话说,美国人所说的房子放在中国其实就是别墅。”聂辉华略显遗憾地说,“而且一个中产阶级奋斗七八年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事实的确如此,据国际不动产代理商戈登·罗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的房价,聂辉华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聂辉华说,“他们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

聂辉华还记得,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花70多美元为自己买了一件哥伦比亚牌冲锋衣,在国内,这件衣服要卖1500元。有感于此,他随手写了一篇博文《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结果,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醒他,“聂老师,你写中美物价的文章在天涯论坛上被点击了30多万次,排在第一名。”

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聂辉华发现,在繁复的物价比较当中,两组统计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

在这一问题上,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

但在这样立足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声音中,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3天前刚刚从欧洲、美国参与交流活动归来。她告诉记者,在美国,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远比国内售价便宜,即使是美国制造,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比如她曾在美国加州一个机场商店购买的美制风衣,价格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里同款风衣的五分之二。

左小蕾连续提出两个问题。

同样的成本,同样的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国内,即使算上“出口退税”的部分,也不该出现高于国外市场两倍的情况。

反之亦然,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

“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左小蕾说。

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现象的解读是,“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

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奥斯卡经典电影

一、感动全球的经典爱情电影
1 《罗密欧与朱丽叶》(140分钟)
2 《费城故事》(112分钟)
3 《一夜风流》(105分钟)
4 《魂断蓝桥》(100分钟)
5 《卡门》(105分钟)
6 《与我同行》(126分钟)
7 《简爱》(96分钟)
8 《茶花女》(108分钟)
9 《忠魂鹊血离恨天》(86分钟)
10 《夏夜情挑》(68分钟)
11 《美人如玉剑如虹》(114分钟)
12 《罗马假日》(118分钟)
13 《傲慢与偏见》(117分钟)
14 《相逢圣路易》(114分钟)
15 《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103分钟)
16 《侠骨柔情》(102分钟)
17 《卖花女》(89分钟)
18 《街角的商店》(99分钟)
19 《一曲难忘》(112分钟)
10 《金石盟》(11分钟)
21 《乱世佳人》(102分钟)
22 《国王与我》(133分钟)
23 《罗马之恋》(102分钟)
24 《蚂蚁雄兵》(95分钟)
25 《剑侠唐璜》(110分钟)
26 《马蒂》(88分钟)
27 《鸳梦重温》(86分钟)
28 《卿何薄命》(126分钟)
29 《相见恨晚》(104分钟)
30 《大江东去》(90分钟)
31 《愿嫁金龟婿》(95分钟)
32 《绅士喜爱金发女郎》(95分钟)
33 《爱巢》(84分钟)
二、希区柯克悬疑惊悚电影
34 《美人计》(103分钟)
35 《爱德华大夫》(117分钟)
36 《知情太多的人》(76分钟)
37 《破坏》(75分钟)
38 《深闺疑云》(98分钟)
39 《后窗》(112分钟)
40 《夺魂索》(80分钟)
41 《间谍末日》(86分钟)
42 《迷魂记》(129分钟)
43 《鸟》(119分钟)
44 《擒凶记》(119分钟)
45 《蝴蝶梦》(130分钟)
46 《辣手摧花》(108分钟)
47 《惊魂记》(147分钟)
48 《电话谋杀案》(104分钟)
49 《救生艇》(96分钟)
50 《忏情记》(94分钟)
51 《面子游戏》(骗局,78分钟)
52 《国防大机密》(三十九级台阶,82分钟)
53 《奇怪的富翁》(82分钟)
54 《牙买加旅店》(90分钟)
55 《天真与无知》(82分钟)
56 《海外特派员》(120分钟)
57 《伸冤记》(105分钟)
58 《欲海惊魂》(82分钟)
三、奥斯卡经典名著电影
59 《战地钟声》(上下164分钟)
60 《咆哮山庄》(103分钟)
61 《小妇人》(115分钟)
62 《巨人》(上、下197分钟)
63 《环游世界八十天》(163分钟)
64 《金银岛》(94分钟)
65 《老人与海》(84分钟)
66 《鲁宾逊漂流记》(89分钟)
67 《失落的地平线》(131分钟)
68 《贝多芬传》(115分钟)
69 《左拉传》(129分钟)
70 《翡翠谷》(119分钟)
71 《孤星泪》(118分钟)
72 《怒火之花》(129分钟)
73 《大地》(137分钟)
74 战争与和平(207分钟)
75 《汤姆历险记》(90分钟)
76 《雾都孤儿》(115分钟)
四、奥斯卡经典歌舞电影
77 《红磨坊》(118分钟)
78 《失去的周末》(100分钟)
79 《百老汇之歌》(100分钟)
80 《歌剧魅影》(92分钟)
81 《小夜曲》(124分钟)
82 《绿野仙踪》(101分钟)
83 《风流寡妇》
84 《歌舞大王齐格飞》(上、下、175分钟)
85 《苏利文的旅行》(90分钟)
86 《葛伦米勒传》(112分钟)
87 《戏王之王》(152分钟)
88 《英俊少年》(91分钟)
89 《黄金时代》(上、下、169分钟)
五、奥斯卡经典传奇电影
90 《埃及艳后》(上、下,246分钟)
91 《亚历山大大帝》(135分钟)
92 《出埃及记》(上、下207分钟)
93 《巴格达大盗》(月宫宝盒,105分钟)
94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85分钟)
95 《罗马帝国沦亡录》(179分钟)
96 《所罗门王宝藏》(102分钟)
97 《亨利五世》(136分钟)
98 《侠盗罗宾汉》(99分钟)
99 《壮志千秋》(121分钟)
100 《王子复仇记》(153分钟)
101 《宾汉》(上、下,222分钟)
102 《万世流芳》(195分钟)
103 《十诫》(上、下、219分钟)
104 《天方夜谭》(85分钟)
105 《乱世忠魂》(117分钟)
106 《暴君焚城录》(60分钟)
107 《亨利八世》(上、下,93分钟)
六、奥斯卡经典西部电影
108 《西部开拓史》(157分钟)
109 《红河谷》(132分钟)
110 《碧血金沙》(126分钟)
111 《岸上风云》(107分钟)
112 《荡寇志》(杰西兄弟传奇 105分钟)
113 《枭巢喋血战》(100分钟)
114 《驿马车》(95分钟)
七、前苏联经典电影
115 《莫斯科保卫战》(349分钟)
116 《斯大林格勒战役》(79分钟)
117 《安娜,卡列妮娜》(92分钟)
118 《波坦金战舰》(74分钟)
119 《伟大的转折》(72分钟)
120 《列宁在1918》(105分钟)
121 《列宁在十月》(106分钟)
122 《山地大战》(86分钟)
123 《保卫寨里潭》(101分钟)
八、奥斯卡经典战争电影
124 《叛舰喋血记》(174分钟)
125 《巴坦战役》(94分钟)
126 《撒哈拉沙漠》(97分钟)
127 《潜艇迷航大作战》(134分钟)
128 《摩洛哥》(87分钟)
129 《气壮山河》(134分钟)
130 《菲律宾浴血战》(134分钟)
131 《忠勇之家》(133分钟)
132 《傲世军魂》(108分钟)
133 《飞虎群英》(104分钟)
134 《西线无战事》(131分钟)
135 《铁翼雄风》(138分钟)
136 《太平洋航空作战》(102分钟)
137 《英伦浩劫》(89分钟)
138 《要塞风云》(125分钟)
139 《将军号》(75分钟)
140 《太平洋战争》(92分钟)
141 《红色勇敢勋章》(98分钟)
142 《马耳他攻防战》(99分钟)
143 《大幻影》(114分钟)
144 《紧急下潜》(106分钟)
145 《战地军魂》(120分钟)
146 《老莱哈台从军记》(76分钟)
九、奥斯卡世纪经典电影
147 《鹿苑长春》(128分钟)
148 《霸王妖姬》(127分钟)
149 《浮生若梦》(126分钟)
150 《玉女神驹》
151 《天伦梦觉》(114分钟)
152 《罗兰秘记》(87分钟)
153 《隐形人》(71分钟)
154 《真假公主》(105分钟)
155 《当代奸雄》(109分钟)
156 《煤气灯下》(113分钟)
157 《剃刀边缘》(72分钟)
158 《公民凯恩》(117分钟)
159 《搜索者》(119分钟)
160 《慧星美人》(138分钟)
161 《养子不教谁之过》(111分钟)
162 《大馆店》(112分钟)
163 《双重保险》(107分钟)
164 《化身博士》(84分钟)
165 《随心所欲》(96分钟)
166 《君子协定》(118分钟)
167 《群众》(103分钟)
168 《大金刚》(96分钟)
169 《海盗》(115分钟)
170 《梵谷传》(121分钟)
171 《钥匙》(136分钟)
172 《游戏规则》(102分钟)
173 《毒龙潭》(108分钟)
174 《肉体与恶魔》(112分钟)
175 《育婴奇谭》(102分钟)
176 《大力士》(97分钟)
177 《居里夫人》(122分钟)
178 《螺旋楼梯》(83分钟)
179 《蛮宫艳侠》(94分钟)
180 《灵犬莱西》(87分钟)
181 《劫后英雄传》(106分钟)
182 《正午》(84分钟)
183 《男儿本色》(87分钟)
184 《原野奇侠》(118分钟)
185 《风云人物》(130分钟)
186 《一世之雄》(97分钟)
187 《拿破仑情史》(110分钟)
188 《欲望号街车》(124分钟)
189 《主教之妻》(108分钟)
190 《失踪的女人》(94分钟)
191 《科学怪人的新娘》(74分钟)
192 《狼人》(69分钟)
193 《黑湖妖潭》(79分钟)
194 《M就是凶手》(110分钟)
195 《三剑客》(125分钟)
196 《林肯总统》(92分钟)
197 《伊凡雷帝Ⅰ》(99分钟)
198 《伊凡雷帝Ⅱ》(85分钟)
199 《巴黎圣母院》(109分钟)
200 《禁忌的游戏》(81分钟)

观影片《特洛伊 木马屠城》有感(原)

        战争从来就是几个老人谈话,几百万年轻人流血的事情。虽然声称是为后代争取生存空间,但是这一代人失去的却是数十代人都不一定能够创造的价值。即便如此,我并不反对战争。我认为战争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进步,是人们通过自我手段的一种优胜略汰。
        美国不断加强中国周边的美国军事基地的建设,非常明显的将战略重心和假想敌对准了中国。而国内目前的战争影片《亮剑》、《士兵突击》都还停留在一种全面战争、游击战争的思路。这种战略最大的优势就是本土战场和地形优势,如果诱敌深入,很容易就能占据主动。而缺点更加明显,作为战场的国家将遭受从政治、经济、文化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任何一个环节的洗礼。重建这个地方,将可能付出比战争更多的代价。这也是人们渴望和平的原因。
        作为我本人,讨厌那些毁灭性的行为。我认为避免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为对手准备一剂让他们连挑起战争的勇气都不具备的强心剂。还记得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吗?狂得准备自杀的日本人又是在几天之后投降的?这也很容易解释第三世界的小国为什么热衷于研究核武器。我们为什么不延续下这种超前战争思维,在战争没有开始前,就为对手准好后事。
        骄傲的美国人企图将中国拉进冷战对峙的局面(前苏联冷战时为了保持军队的强大而导致经济滞后),我们幸苦赚取的外汇难道是为美国人预备的?完全不可能!如果我们能够研发一些超越想象的科技,不管是民用还是军工,只要能争取更多发展时间,就有可能从实力上将对手降级,赢得这个以“发展”为主题时代的胜利。让对手掉入自己挖的陷阱。
        我对战略和战术方面的研究较少,只能作为一个感情世界的人类去面对发生的一切。可无论在哪个时刻,只要未成年的孩子们穿上盔甲、拿起武器的场景再现。我就会留下眼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