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债务危机还有多远?

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

财政支出快速增长,经济停滞,不仅影响了存量债务的正常还本付息,也对债务增量形成压力。

如无法尽早有效应对,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广泛的债务危机,对各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1、资源重新配置的产物

本质上,债务关系是时间与空间资源重新配置的产物。借债行为本身是资源处置权利的临时性转让。

一般来讲,债务的形成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在纵向时间轴上的预支未来的财富或收入,用以满足当前的消费或投资需求,即所谓的“寅吃卯粮”。

一种是在横向空间轴上的金融资源流动,资本从较为充裕的地区或行业领域流向相对稀缺的地区或行业领域。债务人通过借债增强自身发展,债权人则期待通过放债获得稳定现金流。

按照债权债务关系中主体的性质,可以由政府、企业、个人、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等组成复杂的网络关系。尽管可以把债务大致分为公共债务和私营部门债务两类,各方在确定相关统计边界时却难以完全一致。

以反映政府借债意愿的“公共债务”为例,有狭义、广义和最广义三个层面。狭义的公共债务为中央政府的借债;广义的公共债务指的是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预算外单位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借债;而最广义的公共债务更在广义政府的借债基础上,进一步将公共非金融公司和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公共金融公司,以及公共担保债务(公共部门有义务偿还的债务)和外部公共债务包含了进来。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的债务在变身为金融市场的交易产品后,又会通过全球金融网络将更多的主体包络进来,分拆变幻、螺旋迭代,使得债权债务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一旦跨国债务出现偿还或支付困难,在不同法律和规范约束下处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显然,借债是要支付成本的。债务人不仅需要还本,还要支付资金占用的成本——利息。债务的可持续对债权债务双方都有要求。理性的债务人要考虑如何使得付出利息成本借来的资金产生比利息更多的价值(比如投资于效益更好的领域),理性的债权人则要综合考虑出借资金的成本和风险,对高风险的债务人要求其支付更高的利息。

如果上述循环无法延续,就会形成债务违约。大规模、大面积的债务违约,则可能造成债务危机,不仅造成债务人信用评级下降、破产,还会带来债权人的资金流断裂和出借资金能力、意愿的明显下降。

由于资金实力占优、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上经验更为丰富,加之具有众多的风险转移和化解渠道,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相对较少(欧债危机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危机之一)。迄今为止,债务危机的爆发主要发生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据IMF统计,1970-2009年期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历了三波广泛的债务积累,均以债务危机的爆发并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冲击、停滞乃至后退而落幕。

20世纪70年代,低实际利率和快速发展的银团贷款市场提供了资金,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低收入国家大量举债并在80年代初引发金融危机,阿根廷等国家随后几十年在国际市场融资困难、经济下滑。

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和资本市场自由化快速推进,东亚、太平洋、欧洲和中亚地区政府得以大量借入外币债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投资者情绪恶化和经济衰退。

21世纪前10年,欧洲和中亚从总部位于欧盟的大型银行融资,但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无法继续融资,经济陷入衰退。

 

2、阴影,早已出现在地平线上

其实,债务危机一直没有离我们远去,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仅仅导致债务上升的短暂停滞。2010年,新一轮的债务积累以远超历史的规模和速度快速增加,私营部门借债的增长尤为迅猛。2014至2015年国际市场价格暴跌后,大宗商品出口国出现公共部门债务明显增长的情况。

IMF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上升了60个百分点,2019年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70%。

相比而言,1970年以来的前三次债务危机中,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均在100%左右。而且,与2010年相比,80%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8年的债务总额都要更高。不包括中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9年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平均占比为108%。

与前面几轮债务危机相似,2010年以来的债务积累增加也发生在全球利率整体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较低的借债成本刺激了借债需求。国际市场可供借贷的金融资本供给充沛,甚至导致债权人通过放松借债约束条件相互竞争。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市场的逐步复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未来偿还债务的信心,扩大了债务增长的空间。

但是,此轮的债务积累也有一些新特点:

比如,2010年以来,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占GDP比重的年均增幅将近7个百分点,远超历史。

再如,此次债务规模的上升是全球性的,而此前的债务危机都发生在区域之内。

又如,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广泛扩展到非金融体系,私营部门借债占比迅速超过公共债务,使得债务影响更加广泛,牵一发而动全身。

 

3、“灰犀牛”奋蹄奔来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和广泛传播给全球经济出了一道难题,各国政府则首当其冲,面临大考。除了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外,如何利用金融资源减缓疫情冲击、止损乃至复苏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

据IMF统计,截至2020年9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和相关封锁措施已使各国实施了总额达11.7万亿美元(约合77.6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空前的财政措施,接近全球GDP的12%。这些财政举措的资金来源无非包括政府现有“储蓄”,以未来收入为抵押从本国居民处借债,以及从非本国居民的国家或投资者处借债三条路径。

但是,在多数经济体国内经济大幅受挫、居民收入减少,而且全球范围内资金需求快速增加的情势下,三条路径的资金供应规模都较为有限。各国政府的财政举措中,一半是增加支出或放弃收入(包括临时性减税),另一半是流动性支持,包括贷款、担保和公共部门注资等。

各国政府对于疫情冲击的快速、强力响应不仅挽救了生命,为弱势群体和企业提供了支持,还减轻了经济活动受到的影响。然而,这场危机对全球范围内的政府财政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持续性的损害。

据IMF测算,各国政府2020年的财政赤字占GDP比率平均将上升9个百分点,而全球公共债务规模预计将接近GDP的100%,创历史新高,主要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压力都显著上升。

以二十国集团为例,发达经济体中,政府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占GDP的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意大利(33.0%)、日本(23.7%)、英国(16.6%)、西班牙(14.2%)、韩国(10.3%)、欧盟(6.9%)、加拿大(4.3%)、美国(2.5%)和澳大利亚(1.8%);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从高到低分别为土耳其(13.0%)、巴西(6.3%)、印度(5.2%)、南非(4.3%)、阿根廷(2.1%)、中国(1.3%)、印尼(1.2%)、俄罗斯(1.0%)、沙特(0.9%)和墨西哥(0.5%)。

在经济活动稳步反弹、利率稳定维持低位的基线假设下,全球(除中国和美国)平均公共债务比率预计将在2021年稳定下来。但各国还需开展更多工作,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贫困、失业和不平等问题,同时推动经济复苏。

美国自2020年3月27日开始实行应对疫情的《冠状病毒支持、缓解和经济安全(CARES)法案》,通过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约合13.1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支持,减少受影响的个人、企业因疫情受到的损害。CARES法案使得美国政府的债务出现快速增长。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美国政府的债务总计约27万亿美元(约合176.8万亿元人民币),比3月时的债务增长了4万亿美元(约合26.2万亿元人民币)。

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范围债务压力的严峻性还表现为,私营部门债务存量处于历史高位。疫情产生的经济活动停滞,很可能导致大量企业破产,从而使得复杂的跨国债务网络出现破损,造成跨部门的广泛冲击,破坏经济复苏的能力。

在各国政府、私营部门都面临偿债困难的局面下,跨国的资源调配和债务处置空间也被大大压缩。一旦全球性债务危机出现,解决问题的进程将会相当漫长和困难,不仅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将显著上升、引发货币的竞争性贬值,而且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造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损伤,破坏国际贸易网络。

 

4、如何减少连带伤害?

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IMF基于跨国数据和40万家企业样本的实证估计表明,在高度不确定的时期,公共投资可以对GDP增长和就业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财政乘数将在两年后达到超过2的峰值。在这些经济体中,公共投资增加GDP的1%将直接创造70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考虑对宏观经济的间接影响,其将总共创造2000万至3300万个就业机会。

 

【注:财政乘数,一般指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统称,用于解释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对GDP增加或减少的影响。】

 

一方面要发挥借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减少过高债务的负面影响,各方需要在债务筹划上更为审慎和协同。

对于债务国而言,防范债务危机先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提升和管理优化,合理处理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之间的关系:

首先,新的借款应根据财务状况谨慎确定,在赤字管理上设定红线,保持公共债务的可持续。

其次,合理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伴随疫情形势的改善及时调整债务管理目标基线,以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全面考虑借债的收益,并与债务存量的成本进行比较。做好平衡,增加生产性基础设施支出的相关债务。

再次,各国应在中期债务管理范围内增强对债务信息的准确把握,应尽量做到最广义公共债务统计,包括公共担保债务。

而解决全球债务危机的风险和压力则远远超过了一国的能力范围,需要以更多的国际协调减少债务过快、不可逆的扩张,为债务压力的缓解赢得时间。除了在债务的管理、规范方面加强国际协同外,发展也是解决现有问题的重要出路。疫情加快了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积极推动。新技术创造的发展空间有可能在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下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提高经济体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加速,围绕消费市场和需求的调整,适应国际经贸协定的新环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动能有助于为私营部门增加活力,通过资金周转的加速使得偿债变得更为可能。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只能为本国创造临时的温室,只有与国际经贸网络中的伙伴采取积极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才可能把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作为资源跨越时间、空间调配的产物,债务势必将持续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

全球各国各类债务占GDP的比重会触顶下降还是高位徘徊甚至再向上突破?

是否会演变成为危机,进而对经济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开放和创新是否能够成为识别、预警、处置和中断债务危机的利器,或者反过来成为债务危机的助推器?

大概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来回答。

海航可能成为第二个乐视

截止今天,乐视已经连续7个跌停,如果我买了乐视,我还真可能要为贾跃亭同志的梦想“窒息”!

今天查阅停牌股票,发现海航和旗下关联公司几乎全部停牌(只有港交所的三家公司未停牌,你懂滴),惊愕之余看了一下负债率……差点尿都吓出来了!

子公司、负债率、交易状态
渤海金控:88.34% 停牌
海航控股:59.84% 停牌
天海投资:85.12% 停牌
海航基础:51% 停牌
供销大集:43.39% 停牌
海航创新:61.12% 停牌
海越股份:82.51%
海越投资:57.52%
凯撒旅游:58.19% 停牌
东北电气:48.85%
海航总资产约12000亿,在大陆和港股上市公司总负债5800亿,其中有四分之一是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手上持有现金1850亿。

相当于这家公司一半的资产都是从银行借来的,并且手上的现金只够还今年的短期借款……钱都还贷款了,员工特么不需要发工资啊!
按照这个趋势……如果银行不批新的借款,或者资方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海航恐怕就要搞出大事了!

再补充一下,今年收缩银根,银行绝对不会给海航新开贷款,即便是把旧的贷款还上了,也不会给新的贷款额度……剩下只能看投资方了。
海航在2017年 《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 170名 ,搞了半天这个世界500强是借债借出来的啊!

不扯犊子了!
各位投资海航及海航子公司的亲们:祝你们新年快乐!

某街新闻网的人生理财建议

随着年龄改变的,不仅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还有我们在金钱问题上犯下的错。

我们每步入一个新的年龄段,就得遵循一个新的财务策略。若是因为各种理由违背了这些策略,我们不仅会多花不少钱,还会危及自身财务安全。

此外,经济情况与家庭人口的变化也使得我们犯下的错误各不相同,前车之鉴未必能成为后事之师。

举例来说,职业生涯刚刚刚起步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进取的投资风格,好让储备金在未来数十年内不断积累增长。但研究表明,如今20多岁的人惧怕高风险,面对投资,他们或是犹豫不决,或是极端保守。

许多人在等到30多岁后,骤然做出结婚生子等重大决定。于是诸多复杂的财务问题一涌而上,许多理财机会随之流失。40多岁时,人们往往没能及时还清房贷,于是直到退休仍在还贷。他们也不曾关注,大学学费──或是同时养育子女并赡养父母的花费──将对家庭的财政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幸的是,我们的第五个十年往往会突然落入退休储蓄过于微薄的窘境,有时是因为生活过得太逍遥,有时则是因为一些计划野心太大,比如创业。最后,我们退休了,也通常不会做出那个虽然很有必要却令人不快的决定──让家人替我们做重大财务决策──虽然研究显示,早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前,大多数人就已经需要帮助了。

下面的内容将以十年为单位,详细审视我们犯过的最严重的错误,并告诉我们如何避免。

20s:谨慎过头

专家表示,成人后的头十年应该大力投资。然而,20多岁的人们却不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这项结论的依据来自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佐治亚南方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工商管理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 Lindsay Larson于2016年进行的分析。

她的团队对100名千禧一代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他们在为退休账户选择投资组合时更倾向于极少量股票与大量有保障的收入──长此以往,这样的选择只能带来微薄的收益。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保守的投资组合时,抽选人员说:“我现在对理财真的是一窍不通,”但他们又解释道,低风险投资组合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大多数抽选人员“选择的投资组合更适合即将退休的职员,而非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年轻人。”Larson教授说。

她的研究参考了其他文献,其中一些显示千禧一代的财商格外低。此外,她的研究还表明,由于害怕犯错,千禧一代常常在独立思考、决策与冒险方面十分畏难。Larson女士指出,缺乏风险承受能力是这代20多岁的年轻人独有的,可能是他们成长于被9/11和金融危机阴影笼罩的时期,金融环境的飘摇不定使然。

她的解决方案并非建议千禧一代极力挑选最激进的投资方式。相反,她的研究显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是选择高风险资产配置比例逐年降低的目标日期型基金。

其他研究表明,20多岁时,人们往往会忽视另一种至关重要的投资:人力资本。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的Brian Cadena 201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20多岁的人有一大共同点──缺乏耐心。20多岁的人未必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缺乏耐心,但20岁时,我们需要做出的教育投资决定(无论是投入时间还是金钱)往往是最多。他仔细研究了《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中的数据,归纳出缺乏耐心的人的行为特征。

他发现,缺乏耐心的人虽然也想完成学业,但其高中退学率比他人高出50%以上。进入大学一年内,他们的退学率比他人高20%多。读完三年大学后,他们无法获得学位的比例要比他人高出近70%,这意味着今后他们的收入与投资选择都要少得多。

该研究显示,缺乏耐心也会对未来的薪水产生不利影响。举例来说,人力资本会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但缺乏耐心的人经常换工作,阻碍了人力资本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今后薪水上涨的可能。研究采用的历史数据不包括千禧一代,当前环境下这代人换工作更是家常便饭。虽然我们并未记录他们的数据,但研究显示,通过对大量对照组的观察,缺乏耐心的人更换工作的频率比预期更高。

Cadena发现,缺乏耐心的人毕业后换工作的概率比他人高出7%。虽然在当下就业模式中,人们确实会频繁更换工作,但Cadena的研究表明,缺乏耐心的人换工作后,收入并未随之增长。综合各方面因素,他发现缺乏耐心的人相对于有耐心的人平均少挣75,000美元以上。

他的解决方案是:早期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硬技能,还应注重耐心等“软技能”的养成。他还建议人们耐心投资人力资本,就像通过延迟满足来保持体型一样。

30s:人生大事紮堆处理

与前几代人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在三十多岁时做出结婚生子等重大决定。

然而许多人抱着过高的期许步入了这个阶段。Buckingham & the BAM Alliance女性财富战略主管Manisha Thakor表示,她见过许多这个年龄段的人,他们都希望能达到记忆中自己自立离家时父母所享有的那种生活水平。

他们或许忘了,父母努力了数十年才得到这一切,她说。过高的生活品质只能依靠卡债来维持,而只花钱不存钱则意味着错失复利。“30出头的时候,你的生活也许会与影视剧里浪漫至极的场景相去甚远,与刚毕业大学生的相似之处更多些。”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财务大环境要比以往复杂。同样是30多岁,如今的人比前人拥有更多选择,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有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于是错误就来了。

机器人咨询公司Betterment的财务顾问Nick Holeman拿罗斯个人退休金账户(Roth IRA)举了个例子:人们从罗斯账户提款时可以免税,但20多岁的人没有多少钱,因而并不会认真考虑这些账户。但到了30多岁,罗斯账户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必须理清这些帐户的复杂情况。例如50岁以下的人年度缴款限额为5,500美元。超额部分可归入下一年,但账户持有人需缴纳6%的本年度罚金。

40s:在大额开支上错误估计自己的承担能力

40多岁时,我们的职业生涯即将过半──而更大的开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财务顾问指出了我们经常犯错的两项开支:房子和孩子。

许多人在房子上花了太多钱,同时也有许多人40多岁时工作不够积极,没能还清房贷,导致退休时捉襟见肘,基石财富顾问公司(Cornerstone Wealth Advisors)驻明尼阿波利斯的财务顾问Jonathan Guyton说。

“40岁后期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你打算什么时候还清房贷?假设我现在47岁,几年前买了个大房子,而我的30年按揭贷款直到75岁时才能还清。”Guyton说,“也就是说,在退休期间,我最需要花钱的时候,还得背负沉重的负担。”

他建议40多岁的人调整按揭计划,为退休后的可支配收入考虑,尽早还清贷款。

另一些40多岁的人发现自己在孩子身上花费太多钱。40岁,尤其是40岁后期的大额支出,就是孩子的大学学费。“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打算存钱,但没人能预料孩子的未来前途,也预测不了孩子上的是州立大学还是私立学校。等到孩子10岁左右,父母的猜测才有了清晰的方向。”Guyton说。

他建议家长像考虑买车一样考虑教育计划:数万美元的额外支出会造成什么影响?家长需要考虑的不仅是20多万美元的支出对退休计划造成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这些资金原本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

就算先不考虑以上情况,孩子体育或课外活动的开支也许已经超出预算了。纽约州波士顿Compass Planning Associates 的财务规划师Jennifer Lane建议,父母在子女身上的开支一般不要超过收入的10%。她还发现,定量给孩子零花钱能帮家长省钱。“当孩子觉得省下的零花钱是自己的钱,不是父母的钱时,他们就会选择不花钱。”

当人们有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时,养育子女的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理财顾问说,他们发现与以往不同,很多40岁多的客户都面临这种“三明治”困境。由于许多人选择晚育,因此不得不在赡养年迈父母的同时养育子女。而以往在子女独立和父辈衰老之间是有更长的缓冲期的。

伯明翰科尔财务规划公司(Cole Financial Planning)创始人兼总裁Scott Cole表示,不仅是他的客户呈现出这种趋势,他自己也一样。现年46岁的他有两名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而他的父母已经年逾古稀,因此他预计未来短短数年内即会增加照顾老人的支出。他指出,最好提前做好规划,以免出现财务意外。

Compass Planning公司的Lane指出,面临“三明治”困境的人群子女年龄差距很大,因为有些人很晚才要孩子。她的客户中,有些人的子女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纪,而有的连10岁都不到。

Lane女士建议,当父母需要照顾时,最好和他们保持一种“商务型关系”。我们不应该说“别担心,妈妈,一切都会好的。”然后把钱大笔大笔地花出去,而应该和家中掌管财政大权的人坐下来讨论“对于我们家来说,最好用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

若非如此,我们很有可能会把财政负担传给下一代,她说。

50s:盲目提高生活品质及二次创业

50多岁的人的噩梦之一就是发现自己或许没存够退休储蓄金。现在的人寿命要比过去长,财务专家指出,现在的退休基金必须持续40年以上。许多因素会诱使人们提前支取退休账户,而有时失业或其他窘境也令我们的退休基金难以为继。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让我们雪上加霜。50岁多的人往往会提高生活品质,退休后却难以维持,为这些花费支出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波士顿大学退休研究中心主任Alicia Munnell说,“孩子离开家了,大学学费也付完了,这时人们就想尽情享乐,开始提高生活水平。”

还没适应退休生活的人会面对另一重诱惑──创业。乔治华盛顿大学商学院(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的Annamaria Lusardi教授2016年的一篇论文指出,婴儿潮一代或是将创立事业作为终身梦想,或是认为它必不可少,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更愿意投身其中。她说,创业也许能带来回报,比如能实现退休的顺利过渡,但一般而言,你总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你正在把人力资本的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般还得搭上你的积蓄。”她说。有时候,其实人力资本──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掌握的工作技能──在市场的价值上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她补充道。大多数研究表明,越是接近退休,就越该采取保守的投资方式。

那些退休账户吃紧的人有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方法”,Munnell博士说:越晚从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中提款越好。比起62岁开始提取,等到70岁再提每个月要多出76%的补助金。“这是很大一笔钱。”她说。

60岁及以上:不服老

随着年纪渐长,我们的个人资产状况也随之变得更复杂。近期大量关于老年人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快的真相:我们的分析能力跟不上问题变复杂的速度。我们比以前活得更久,也就更有可能出现认知障碍。

“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而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乔治城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的金融学教授Sumit Agarwal说。 Agarwal 2009年进行的“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研究通过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如何做出一系列财务选择发现,我们财务决策能力的巅峰期是53岁。

然而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的财务决策能力每况愈下,却迟迟不把重要任务托付他人──很可能导致出现没有阅读投资细节等失误。 因此Agarwal教授建议,人们应该在认知能力衰退前就把财务决策权交托给家人──不要等到七八十岁,而应该在五六十岁时就这样做。

他建议设立“金融驾照”之类的东西,要求人们具备足够的精神力才能进入市场购买某些金融产品。

“我们为什么能随他们赌上一辈子的积蓄呢?”他问道,“既然我们在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了家长式的角色,为什么不在更重要的财政决策上也这样做呢?”

 

大陆投资美股指南

中国内地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银行以低息吸存款,股市长年熊市,而因为中国有外汇管制,大部分中国大陆居民只能在国内这个单一市场进行投资,回报较低,风险较大,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个人如何进行境外投资是个比较有价值的话题。

  进行全球性的投资的风险比在中国的单一市场投资风险低,比如中国股市牛短熊长,连年下跌,但是美国市场完全没这个影响,美国股市从09年开始到达底部以后,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长达数年的牛市,牛长熊短,如果把资金投资在美国股市,不仅分散了风险,还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

  那么个人境外投资美股应该如何操作呢,不少证券服务商都在中国提供了网上交易服务,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前期准备

  个人对外投资,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购买海外房地产,资金如何出境一直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此类用汇属于资本项目用汇,目前还处在严格管控之下。如果直接汇款给美国的券商,一般可能会有失败的风险,因此,办理一张国外的银行卡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从实用性、方便性、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招行香港一卡通是个不错的选择。

  招行香港一卡通是一个香港本地银行卡,通过这个银行卡可以不受限制往国外公司汇款和接受国外公司的汇款,办理香港一卡通需要使用港澳通行证或护照到指定的招行网点开户,办理香港一卡通的时候,为了香港反洗钱要求,用户必须提供与开户证件(大陆身份证)同名的三个月内的住址证明,开通香港一卡通后,必须在2个月内使用大陆同名帐号往香港一卡通进行一笔转账,招行香港一卡通开通之后,每年必须有一笔转账,否则转账功能会被取消。

  招行香港一卡通的年费标准是,卡内资金低于等值10万港币的话,需要收取管理费,用户选择电子账单的话,每月管理费是8港币。

  资金出境

  目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个人年度五万美元的结汇额度,这对于境外投资往往不够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父母妻子的银行卡进行购汇,这样总共就可以有每年15-20万美元左右的资金。购汇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定要购买美元现汇,不要购买现钞。

  国内银行卡往个人办理的香港招行一卡通转账是没有问题的(转账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写转账用途是投资理财),只是手续费有些高。我自己做过测试,通过中国银行往招行香港转账一笔钱,中行收取手续费104元,招行香港收取4美元手续费,中间行收取30美元手续费,这三比手续费中,去美国纽约的中间行手续费是大头。

  降低这种跨行转账手续费的方法是,国内银行都使用招行银行卡,同行转账就不走中间行,手续费会低一些。普卡转账的费用是:手续费汇款金额的0.1%,最低100元人民币(金卡手续费半折50元,金葵花卡免费),电汇费用150元,美元港币现钞的话汇出加收0.8%,最低50元。因此建议使用金葵花卡,购汇时候选择美元现汇,这样每次转账就只收150元电汇费。

  券商选择

  资金到了自己的香港一卡通上,就可以从那里将钱转账给美股的券商了。目前可开户炒美股的券商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内地券商在香港的分公司;一类是香港本地券商;一类是美国本土券商。

  通常情况下,在香港内地券商开设的帐号会收取较高的佣金,不太合算,因此大多数人选择美国本地券商。可以在网上开户,并且支持中文的美国本土券商有不少,中国人常用的美股券商有:Scottrade(史考特证券),Firstrade(第一理财),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证券)等。其中Scottrade的手续费较低,无论买卖多少股都是7美元一次交易手续费,没有账户维护费、账户不活跃费等其他费用,有中文的400电话。

  打开香港招行专业版,选择“转账汇款”—“香港本地转账”(因为Scottrade在香港有账户,因此是转账到香港本地),转账时候记得在附言中写上你的Scottrade账户号码和姓名,大约1-2个工作日到账,到账后就可以买卖股票了。

  股票选择

  美股的投资理念和国内A股完全不同,追捧垃圾股是中国股市所独有的现象,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市值高达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这在美股是不可想象的。美股市场上好公司非常多,是价值投资者的乐园,美国证券市场上可以买到全世界的好公司的股票,相对于中国A股市场,美国的股票估值更加合理,监管体系完善。

  对于互联网IT从业者来说,我们在互联网行业从事多年了,对这个行业和行业里公司都非常了解,因此占有信息资讯优势,选择购买哪家公司的股票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实在不会选择股票,那也可以选择购买美国三大指数基金:DIA(道琼斯工业指数), SPY(标准普尔500指数), QQQ(NASDAQ100指数),购买的方法和普通股票一样,投资指数基金好处是,可以追踪一揽子股票,能有效避免个股风险,还可以排除了基金经理的人为投资错误可能。对于正处于牛市的美股来说,5年来DIA上涨了106%,SPY上涨了124%,QQQ上涨了172%,相比之下,5年来国内A股上证指数则下跌34%。

  取回资金

  取回资金的流程跟汇款正好逆向,跟券商填个申请单,然后1、2个工作日就能到账了。美股是T+3结算,也就是如果你今天卖掉股票,那么要等3、4个工作日后才能回来。

  总结

  中国人目前比较靠谱的长期投资方法我看是,将存款兑换为美元,开通一个香港银行账户,把美元转账过去,然后找个券商开通一个美股账户,购买美国股票,中国最好的企业和美国最好的企业都在美国股市上市,美股集聚了一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因此投资美股是目前内地居民的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

史玉柱的投资经

史玉柱谈及的投资经,总结如下。某种程度上,其代表着从实业转型的投资家的投资心得:
1、如果没有自己的团队,就不要下手做投资;
2、做投资不能用杠杆,不能负债投资;
3、不熟悉的行业不做,不踏入没有准备的河中;
4、宁可错失机会,也不能投错钱;投资家更要能抵挡住诱惑;
5、投资十个一个亿的项目,不如投资一个十个亿的项目;
6、消费品业的确是好行业,但是赚钱太辛苦;
7、我看好金融业的投资,主要是银行和保险;
8、投资也要专注:每一项投资,从准备投到最后投资结束期间,一定要全身心专注在这件事情上;
9、已上市公司未必就没有投资机会,未必会比未上市企业获利少,这些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还是对公司、对行业未来最起码3-5年的了解与判断;
10、做股权投资,别想着短期抛售,要有拿得住的心态。
在他看来,实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别在于:实业家要善于发现机会,果断抓住机会,组织人力财力,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资本家要抵挡诱惑,耐心等待机会,直到金子出现在脚下,才轻轻弯腰捡起。实业家创造社会财富,资本家优化社会财富。中国的实业家成功后,往往都不自觉地向资本家过渡。

“铜博士”预言中国经济硬着陆

本月铜价暴跌23%──跌幅达20%或以上通常被认为是熊市。铜价的跌幅远远超过了股市的跌幅,标普500指数同期跌了5.6%。

由于铜被广泛用于从苹果公司(Apple Inc.)的iPad到室内管道和电线等各种产品中,铜成为全球经济及股市的一个很好的领先指标,所以铜价的下跌就显得幅度尤其大了。一些投资者对铜预测经济形势的能力坚信不移,以致于称其为“铜博士”。

“铜博士”预言中国经济硬着陆 - 小男生 - 小男生的博客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

随着铜价下跌,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者纷纷撤资。

鉴于金融市场已经因投资者对欧洲债务危机及中美经济的担忧而受到打击,最近铜价的下跌就尤其令人不安了。

这对那些希望股市将很快止跌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坏消息。

周三,铜期货跌5.6%,收于每磅3.2360美元,创下13个月新低。铜期货的下跌拖累了股市大盘。标普500指数一路走低,在短短30多分钟的时间里跌了近1.5%,该指数周三收盘跌24.32点,至1151.06点,跌幅 2.1%。

铜过去一直是股市行情的良好预测指标,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候。

美国投资公司MKM Partners首席市场技术分析师史塔克顿(Katie Stockton)说,2009年初前后,铜价曾远远先于其他市场大幅下挫,目前铜价和股市之间的相关性看来与那个时候出奇的相似。

2008年12月,铜价暴跌并在当月下旬触底。而股市直到2009年3月才开始跟随铜价下跌。

史塔克顿说,2008年年底铜价确实出现了具有决定性的低谷;标普在那段时间开始将铜价定为历史最低水平,但价格却进一步下跌;看到铜价稳定下来,才能预计股市会稳定。

力图解释铜价暴跌现象的交易员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等显而易见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削弱了使用铜的产品的巨大需求来源。

同样的,全球经济普遍收缩也会尤其对铜造成损害。

但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首先,自2008年触底以来,铜价一直处于牛市行情。到今年2月,铜价已经是原来的三倍,并且直到最近大跌前,铜价一直徘徊在接近高位水平。

随着铜价下跌,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者纷纷撤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数据表明,8月底,认为铜价会从2009年9月以来首次下跌的投机型投资者人数超过了认为会上涨的。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SA)金属研究主管威尔森(David Wilson)说,此外,由于上周全球市场暴跌,有些基金经理可能在对剩余的看多头寸进行平仓。

他说,从4月开始,很多大型大宗商品对冲基金都没有真正的参与金属市场;疲软的经济背景已经形成了一个令他们考虑“做空”的环境。

同时也有很多人在注视着中国。中国去年在世界精炼铜消费总量中占了40%。

中国海关总署上周说,中国今年的铜进口量较上年跌了26%。

此前汇丰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9月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萎缩。

另外,中国的铜价正在走低,向伦敦制定的世界基准价格靠拢。二者之间的差价达到5月以来最窄,表明中国对铜的胃口正在变小。

管理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旗下Intrepid Value Fund基金的布拉姆(Christopher Blum)说,铜是应该密切关注的一种商品;数据显示中国的需求正在减缓。

晕轮效应下的投资决策

        不久前股市曾两次出现晕轮效应
其一,苹果公司(Apple)联合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辞去了首席执行长职务。这位被普遍视为以其远见卓识拯救了苹果命运的人物虽然辞职了,但他那酷酷的光环依然笼罩着苹果。次日美国股市下挫,但苹果股价跌幅比纳斯达克指数小1.3个百分点;当周周五苹果收盘上涨近3%,走势仍强于纳斯达克指数。

晕轮效应下的投资决策 - 小男生 - 小男生的博客

 

Christophe Vorlet

同样是在那一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从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获得了50亿美元投资。伯克希尔董事长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下的这一信任票不仅使美国银行股票市值在当天盘中高点时上升180亿美元,而且可能使巴菲特持有的花旗集团(Citigroup)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其他银行股市值也增加了数十亿美元。

在这两个案例中,发挥作用的都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晕轮效应”。这是人类一种奇怪的思维习惯,我们会把对事物某一方面产生的强烈印象套用在对该事物其他方面的评价中。这种效应最初是美国陆军(U.S. Army)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当时那些在某一项考核(比如整洁度)中被军官判高分的士兵在完全不相干的考核项目(如忠诚度和体能)中往往也能获得高分。

一家公司的光环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当消费者知道一家公司盈利水平高时,他们会更容易相信这家公司产品质量好,广告也真实可信。这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忠诚度,增强公司竞争力。此外,如果你喜爱一家公司的产品,你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家公司管理水平也较高。

乔布斯为苹果公司产品笼罩的酷酷光环让消费者成为苹果虔诚的信徒,这其中有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拿起自己的Mac电脑或iPad购买苹果股票,用IPhone来查看股价。乔布斯那精妙绝伦的设计思路让苹果公司的所有产品(还有包括公司股价在内的一切)都散发着诱人的光彩。苹果那些狂热的粉丝才不会相信乔布斯的辞职会让这神奇的光环消失呢。

同样,巴菲特正派的作风以及无可匹敌的投资记录也能为他所购买的股票笼罩上暖暖的光环。2008年,巴菲特的入股也让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与美国银行一样获得了提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基金经理和无数散户投资者会跟风而上,跟进巴菲特进行的一切交易。

如果苹果公司和美国银行业绩强劲增长,两家公司股价甚至有望较当前水平进一步上涨。

然而,光环也能让投资者误入歧途。管理学教授菲尔·罗森茨魏希(Phil Rosenzweig)在他名为《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的书中写道,一家公司股价上涨会让投资者认为该公司管理层工作专注、井然有序、富有热情,而一旦股价下跌,同样的领导团队给人的印象则变为固执、缺乏想象力和拒绝改变。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投资者都认为自己对股票和公司管理者状况做出了独立判断,但看法和看法之间不可避免会相互影响,结果通常是投资者在上涨行情中会过于乐观,而在下跌行情中则过分悲观。管理层并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对他们的看法。

大家回忆一下,在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后不久,该公司首席执行长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曾被某权威财经杂志称为“全球最佳首席执行长”。而现在,究竟是钱伯斯的能力下降了,还是思科系统股票下跌改变了投资者对他的看法呢?

高明的方法是,承认晕轮效应的价值,但不要让它们主宰你的价值判断。

你可以借鉴一下诺贝尔奖得主、决策理论领域公认的权威人物、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即将面世的新书《快速思维和慢速思维》(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所述的步骤。首先列出一些你认为能够带来较高投资回报的客观因素,比如债务在总资本中占比低,利润增长稳定,股权收益率高,市盈率低,曾经成功提价而未引起客户流失,等等。

面对潜在投资目标,你可以用同一尺度(比方说,0为最低,5为最高)给上述财务因素逐一打分。然后加上最后一个因素,一个主观因素,即你对每家公司及其管理层的直观印象,也按照同样的尺度进行评分。最后将所有分数相加,除以因素的数量,平均分最高的就是你应该优选的公司。

通过这种方式,即便你接受了一家公司存在光环的现实,也不至于在光环前彻底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