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严重过热

 今天中国的投资者肯定不喜欢那些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数字。
上证综合指数周四下跌近3%至2677.65点。新的一年还没有几天,就已经下跌了7.5%。

这让中国股市较2009年夏季危机后最高水平下跌23%,完全称得上是熊市。是的,危机后最高水平的准确日子是在2009年8月4日,那一天上证综指收在3471点。这段时间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S&P 500)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上涨了27.5%。

怎么回事?全年GDP增长10.3%,第四季度增长9.8%,都高于预期,说明经济已经过热,政府为驯服通货膨胀,将不得不在已采取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更多措施。12月的年通胀率是4.6%,较11月下降,但由于统计中一种叫做“基数效应”的现象,而不是经济基本面,使得数字比实际情况显得更加温和。

中国为减缓物价上涨已经采取很多措施:

2009年以来七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7%;

紧收部分资本流入、放松部分资本流出;

对食品实施价格管制;

两次上调利率。

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似乎并未产生持久效果,投资者预计还有更多措施出台。经济增长没有受到紧缩措施的明显影响,相反它仍在提振商品、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加剧通货膨胀。这应当会给有关部门继续收紧政策、控制通胀预期打开绿灯。

政府控制经济增速的各种努力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如此了。

经济四季度增速达9.8%,高于三季度的水平,也超出了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期。经济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周四上证综指收盘跌2.9%,反映市场担心政府可能会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经济增速、抑制通货膨胀。

去年12月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放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6%。但这种现象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近几周来食品价格上涨的步伐一直在加快。非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胀也在稳步上升。

政府已经采取了广泛措施来控制经济增速,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限制信贷扩张。同时还调高了存贷款利率。

说实话,这些措施的效果微乎其微。如果政府真的下定决心抑制通胀,那么关键还是要控制贷款增速。

IHS Global Insight分析师桑顿(Alistair Thornton)看来,政府调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不应该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贷款增速并没有因此降低,去年新增贷款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虽然调升至2.75%,但仍然低于通货膨胀率。想要真正有效抑制支出和投资,还要几次加息才行。

但谈到贷款规模时,政府的意图以及控制贷款增速的力度就难以解读了。政府定下的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将降低10%,至1万亿美元左右,但如今在经济学家看来,降幅仍然不够。2006年至2008年,也即为了支撑经济增长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之前,每年的平均贷款规模也就是五千多亿美元。

但去年投放的信贷规模还是超过了政府设定的上限,另外各大商业银行也投放了大量“影子贷款”(shadow loans),这些贷款是无法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出来的。据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估计,“影子贷款”的规模可能高达4550亿美元。

诚然,想要控制信贷规模,对“影子贷款”进行专项打击肯定是有效的。对于政府来说,好消息是如果为了控制通胀不得不降低经济增速,那么眼下距离政府设定的8%的增速下限还有很大的调控空间。

眼下,中国经济政策的组合拳给人的感觉是酸甜不均──不够酸,还甜了点。

房价为什么压不下来

       对于楼市近两年迅速上涨的主因,社会各界目前普遍认为是流动性过剩,因此,只要能把银行贷款规模有效压下来,给楼市降温应该不会太难。但问题是,对于目前依然很大程度上靠刺激性货币政策支撑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来说,想把贷款规模切实压下来确实很困难。

       国家今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是7.5万亿元,但这一额度今年前10个月就用去了92%,市场预计2010年实际新增人民币贷款会达到8.5万亿元左右。如果政府真要下狠手压缩新增贷款规模,很可能会对国家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上证综指周二收盘再度大跌4.0%,分析师们普遍认为,市场对政府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是造成股市近日连续大幅下挫的主因。看看,狠招还没出来呢,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已经一片风声鹤唳,政府对紧缩货币投鼠忌器也就不难理解了。对温总理来说,单纯给楼市降温或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楼市降温措施不成为重创中国经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那么,在保经济增长这个首要任务不能变的大前提下,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难道就真的无能为力吗?笔者认为,用狂轰滥炸的方法压房价或许不可行,但用一些精确打击手段却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房价难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老百姓解决住房合理需要的刚性需求,与用购房来对抗通货膨胀以及搭经济快速增长顺风车的投资需求混杂在了一起。说老实话,以国家目前的保障房建设速度和分配方式,要满足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想拥有自家住房的刚性需求,是基本没有可能的,而如果把这部分需求交给市场去解决,则必然使之混同于投资需求,对房价飙升起到刚性支撑作用。政府以货币政策手段抑制房价,只能起到使有刚性需求者推迟购房的效果,却不能满足和消除这种刚性需求,因此调控稍有放松,房价往往就会出现报复反弹。

    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紧缩货币的政策如果不能明显打击民众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是难以从根本上将房价抑制住的。而如果为了控制房价而自毁经济信心,恐怕没有哪个政府会干这种因噎废食的蠢事。或许,抑制房价的一条现实途径是,将老百姓想通过拥有住房而获利的投资需求,与其满足自身住房需要的刚性需求区别开来解决,成都日前实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方面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据报道,从2012年起,成都将实行户口随居住地变动而变动的政策,农民获得城镇户口进城定居后,其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仍将得到保留。这一政策如果得以推行,一方面可以使租房居住者相当程度上免除现行户籍制度给这类人群在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设置的障碍,降低其想在居住地拥有自己住房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其通过拥有房产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使其可以共享全社会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资产红利,因此不失为一个将居民在住房上的刚性需求与投资需求分开来解决的有益尝试。

        居者有其屋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但如果有太多的人都想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域实现自己的购房梦,那房价不大幅上涨才怪呢。正因为如此,德意志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帕尔伊早在70年前就指出,全面推动居者有其屋会让人们承担过多的住房成本。在政府无法浇灭老百姓购房梦的当今现实环境下,如果能够通过精当的政策设计鼓励人们在时间上错开实现居者有其屋梦、在空间上分散实现居者有其屋梦,或许也可以起到缓解房价上涨压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