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计划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对于那些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崩溃会让自己的投资组合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来说,中国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能给他们提供一点最基本的保障。

中国政府已承诺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较2010年的590万套大大增加。这意味着今年要建设大约5亿平方米的住房,相当于2010年开工建设的新房总建筑面积的30%。但这一整体数据夸大了保障房计划中实际新建的住房数量。

据研究机构龙洲经讯(Dragonomics)中国房地产市场专家咬丽蔷(Rosealea Yao)计算,实际新房开工量只有800万套。咬丽蔷估计,为了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政府会将企业或政府部门为员工建设的单位宿舍重新划分为保障房,以填补剩下200万套的缺口。

即便对于那800万套真实的保障房供应增量来说,筹措建设资金也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在总共2,150亿美元的建设成本中,中央政府只提供150亿美元,剩下的资金缺口要靠地方政府和企业来填补。而当前地方政府和企业预算紧张、投资意愿也并不强烈。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用出让土地的收入来承担它们所应担负的那部分成本。但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头五个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1%。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投资建设保障房的动力不强。对于在总量中占400万套的公租房来说尤其如此。对于一些项目来说,租金收入在抵扣贷款利息和维护成本之后也就所剩无几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偿还贷款本金,银行不愿放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并非所有消息都令人沮丧。大部分投资都用在了一个建设规模最初构想的方案上。中央政府正在放宽融资约束,并出台新规,可以让地方政府融资工具更容易地为保障房建设项目筹集资金。来自总理温家宝的最高领导层的承诺当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中国的保障房建设仅仅是为了缓和商品房建设投资回落的负面影响、防止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而不是进一步加快市场的增长。押注中国增长题材的投资者不至于血本无归。然而享受过房地产热潮期间的丰厚收益之后,他们对市场转向以保障房建设为主的现实可能还一时难以消化。

房地产市场领先西方一代人

英国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37岁。日本和德国为42岁,美国首次购房年龄也达到30岁以上。然而,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新近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比发达国家要快一代人的时间。

即使在高收入的华尔街,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到35岁以后才会开始考虑购房问题。中国大学毕业生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就为了买房结婚是非常病态畸形的社会现象。

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一旦贷款买了房,其职业规划就必须要进行修正。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因买了房而放弃了对自己来说是转折点的发展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发展。

购房人年轻化其实是个值得政府关注的警讯,提前购房比其他国家要快一代人的时间,不但造成了购房压力的年轻化,同时也推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长期供不应求,房价亦难以调控回落。如何延缓年轻人过早的购房需求,以及抚平为人父母者与年轻人在初入社会时暂时性“无产”的恐慌心理,将是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自有住房率为42%,租赁住房率达到58%,年轻人中77%都是‘租房族’。德国政府还鼓励自建房、合作建房,打破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目前德国的房价10多年保持不变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