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科学家不是学术界的骄傲

昨天跟一博主聊天,由南科大提及国内学术界。博主非常自豪的说 “你可知全球四分之一的科学家都是华裔?”   我的确不知道“华裔”这个关键词已经成为国人的骄傲?一般在国际上获得较高声誉的科学家多为华裔英美籍,其成长和培养环境均为西方学术独立性较强的国家。作为国人,不以国内学术界为耻,反以华裔概念为荣。阿Q精神可贵!

看看案例吧!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九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2010年还有一个华人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是中国国籍,不过这个不敢说,还在监狱蹲着呢。

逐个看简历:

李政道

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
国籍历史: 1926年-1961年中华民国,1962年至今美国

求学历程:

民国时期:

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及王淦昌等人。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师从吴大猷及叶企孙等人。

美国: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获奖: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杨振宁

杨振宁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

国籍: 中华民国1922年 – 1964年,美国1964年至今。

求学历程:

民国时期:

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

美国:

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荣誉: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1994年获鲍尔奖

1995年获 爱因斯坦奖章

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

1999年获昂萨格奖

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

丁肇中

国籍:美国至今

求学历程:

民国时期: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华民国。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美国:

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荣誉: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

国籍:中国台湾省

求学历程:

民国时期:

出生在日治时期的台湾新竹州,并在台湾接受中小学、大学、硕士班教育。高中毕业之后,李远哲先是进入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就读,后来于大二时转入化学系。受到同寝室同系学长张昭鼎的影响,开始对物理化学感到兴趣。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论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美国: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1967年,李远哲去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的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1968年李远哲离开哈佛大学,应聘至芝加哥大学。 1974年应聘至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与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 1984年返台协助中央研究院筹办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1986年以美国籍台湾人身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荣誉: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与达德利·赫施巴赫及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本人对李远哲稍微有点了解,此人90年代支持陈水扁选举。阿扁上台之后点名要求李远哲进行台湾教育改革。李远哲希望台湾人人皆能上大学,然后大肆扩建大学,建立新大学。结果导致台湾出现大学招生大于实际学生数量。

朱棣文:此人完全美国造,不用多看。

曾任美国能源部长

国籍:美国

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毕业于Garden City高中。他1970年于罗切斯特大学获学士学位,1976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朱棣文生于学者之家。他的父亲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高级化学工程师职称,并且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以及布鲁克林工艺学院,而他的母亲主攻经济学。外祖父在科内尔大学获得高级土木工程师学位,他母亲的叔叔,著名的物理学家李书华,在回中国之前,在索邦神学院学习物理学。他的哥哥朱筑文(Gilbert Chu)是斯坦福大学一名生物化学及药学教授。他的弟弟朱钦文(Morgan Chu)是 Irell Manella LLP法律公司的股东之一并且曾担任过事务所联合经营合伙人。至于其他家人,他的两个弟弟以及四个侄子获得三个是医学博士学位,四个哲学博士学位,以及一个J.D.。1997年,他与Jean Fetter结婚,他的太太是一位英国裔的美国人,并且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他有两个儿子,Geoffrey 和 Michael,为他的前妻Lisa Chu-Thielbar所生。

荣誉: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国籍:美国

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宝丰

求学历程:

香港:

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

美国:

1958年,入读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坦娜学院(基督教学院),主修数学。毕业后考进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并在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1968至198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与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从事固态物理研究。1982年转任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至今。

荣誉:

1984年获得巴克莱奖

1992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19届院士。

1998年与罗伯特·B·劳克林及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以“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研究成果获奖。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钱永健

国籍:美国

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1972年,钱永健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及物理学最优等学士学位。1977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1981年,担任剑桥大学研究员。

荣誉:

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钱永健说,他是美国公民,不是中国人,很少吃中国菜,不会中国话…… 他认为血统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包容的价值是关键。”

高锟:

国籍:英国

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香港居民身份,目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求学历程:

1948年家族移居台湾,后高锟父亲携家眷再迁往香港。1949年高锟进入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四年级,高中毕业后虽已考上香港大学,但因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当时港大工程学院尚未为电机工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于是他辗转就读了当时位于伦敦东部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为格林威治大学),于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并在1965年于伦敦大学学院取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荣誉:

奖项:

1976年,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

1977年,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

1978年,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

1978年,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

1979年,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

1980年,美国军用通讯与电子协会(“金章奖”

1985年,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

1985年,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

1985年,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

1987年,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

1989年,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

1989年,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C·麦高第新材料奖”

1992年,光学工程国际协会(SPIE)“协会金章奖”

1995年,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

1996年,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菲利普亲王奖章”

1996年,第十二届“日本国际奖”

1999年,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与莫拉(Robert D. Maurer)和麦克契斯尼(John B. MacChesney)共同获得

2006年,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金章奖”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一半奖项)表扬“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

以上科学家都是华裔,但是都是美国、英国、台湾造,共同点是都成了我们的骄傲。其实钱学深、邓稼先也是美国造,但是他们用成果让国人骄傲。即使是前几天同时包二奶、小三的段振豪也是在美国加州大学深造了N年之后应聘到中科院才开始享受的。我不得不感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们的精英居然都去了别的国度。当然,不去也没办法,不去别的国度你就成不了精英。

       引用钱永健先生的一句话结尾:”血统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包容的价值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