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下的投资决策

        不久前股市曾两次出现晕轮效应
其一,苹果公司(Apple)联合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辞去了首席执行长职务。这位被普遍视为以其远见卓识拯救了苹果命运的人物虽然辞职了,但他那酷酷的光环依然笼罩着苹果。次日美国股市下挫,但苹果股价跌幅比纳斯达克指数小1.3个百分点;当周周五苹果收盘上涨近3%,走势仍强于纳斯达克指数。

晕轮效应下的投资决策 - 小男生 - 小男生的博客

 

Christophe Vorlet

同样是在那一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从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获得了50亿美元投资。伯克希尔董事长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下的这一信任票不仅使美国银行股票市值在当天盘中高点时上升180亿美元,而且可能使巴菲特持有的花旗集团(Citigroup)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其他银行股市值也增加了数十亿美元。

在这两个案例中,发挥作用的都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晕轮效应”。这是人类一种奇怪的思维习惯,我们会把对事物某一方面产生的强烈印象套用在对该事物其他方面的评价中。这种效应最初是美国陆军(U.S. Army)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当时那些在某一项考核(比如整洁度)中被军官判高分的士兵在完全不相干的考核项目(如忠诚度和体能)中往往也能获得高分。

一家公司的光环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当消费者知道一家公司盈利水平高时,他们会更容易相信这家公司产品质量好,广告也真实可信。这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忠诚度,增强公司竞争力。此外,如果你喜爱一家公司的产品,你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家公司管理水平也较高。

乔布斯为苹果公司产品笼罩的酷酷光环让消费者成为苹果虔诚的信徒,这其中有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拿起自己的Mac电脑或iPad购买苹果股票,用IPhone来查看股价。乔布斯那精妙绝伦的设计思路让苹果公司的所有产品(还有包括公司股价在内的一切)都散发着诱人的光彩。苹果那些狂热的粉丝才不会相信乔布斯的辞职会让这神奇的光环消失呢。

同样,巴菲特正派的作风以及无可匹敌的投资记录也能为他所购买的股票笼罩上暖暖的光环。2008年,巴菲特的入股也让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与美国银行一样获得了提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基金经理和无数散户投资者会跟风而上,跟进巴菲特进行的一切交易。

如果苹果公司和美国银行业绩强劲增长,两家公司股价甚至有望较当前水平进一步上涨。

然而,光环也能让投资者误入歧途。管理学教授菲尔·罗森茨魏希(Phil Rosenzweig)在他名为《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的书中写道,一家公司股价上涨会让投资者认为该公司管理层工作专注、井然有序、富有热情,而一旦股价下跌,同样的领导团队给人的印象则变为固执、缺乏想象力和拒绝改变。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投资者都认为自己对股票和公司管理者状况做出了独立判断,但看法和看法之间不可避免会相互影响,结果通常是投资者在上涨行情中会过于乐观,而在下跌行情中则过分悲观。管理层并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对他们的看法。

大家回忆一下,在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后不久,该公司首席执行长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曾被某权威财经杂志称为“全球最佳首席执行长”。而现在,究竟是钱伯斯的能力下降了,还是思科系统股票下跌改变了投资者对他的看法呢?

高明的方法是,承认晕轮效应的价值,但不要让它们主宰你的价值判断。

你可以借鉴一下诺贝尔奖得主、决策理论领域公认的权威人物、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即将面世的新书《快速思维和慢速思维》(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所述的步骤。首先列出一些你认为能够带来较高投资回报的客观因素,比如债务在总资本中占比低,利润增长稳定,股权收益率高,市盈率低,曾经成功提价而未引起客户流失,等等。

面对潜在投资目标,你可以用同一尺度(比方说,0为最低,5为最高)给上述财务因素逐一打分。然后加上最后一个因素,一个主观因素,即你对每家公司及其管理层的直观印象,也按照同样的尺度进行评分。最后将所有分数相加,除以因素的数量,平均分最高的就是你应该优选的公司。

通过这种方式,即便你接受了一家公司存在光环的现实,也不至于在光环前彻底迷失方向。

感悟

交易之道,  
刚者易折。  
惟有至阴至柔,  
方可纵横天下。  
天下柔弱者莫如水,  
然上善若水。

成功,  
等于小的亏损,  
加上大大小小的利润,多次累积。  
做到不出现大亏损很简单,  
以生存为第一原则,  
当出现妨碍这一原则的危险时,  
抛弃其他一切原则。  
因为,  
无论你过去曾经,  
有过多少个100%的优秀业绩,  
现在只要损失一个100%  
你就一无所有了。  
交易之道,  
守不败之地,  
攻可赢之敌。
100万亏损50%就成了50万,  
50万增值到100万却要盈利100%才行。  
每一次的成功,  
只会使你迈出一小步。  
但每一次失败,  
却会使你向后倒退一大步。  
从帝国大厦的第一层走到顶楼,  
要一个小时。  
但是从楼顶纵身跳下,  
只要30秒,  
就可以回到楼底。  
    

在交易中,  
永远有你想不到的事情,  
会让你发生亏损。  
需不需要止损的最简单方法,  
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  
假设现在还没有建立仓位,  
是否还愿意在此价位买进。  
答案如果是否定,  
马上卖出,  
毫不犹豫。 

    

逆势操作是失败的开始。  
不应该对抗市场,  
或尝试击败他。  
没有必要比市场精明。  
趋势来时,  
应之,随之。  
无趋势时,  
观之,静之。  
等待趋势最终明朗后,  
再动手也不迟。  
这样会失去少量的机会,  
但却赢得了资金的安全。  

你的目标必须与市场保持一致,  
顺应市场的趋势。  
如果你与市场保持一致,  
利润自会滚滚而来。  
如果你看错了趋势,  
就得使用古老而可靠的保护伞–止蚀单。  
这就是趋势和利润的关系。  

操盘成功的两项最基本规则就是:  
停损和持长。  
一方面,  
截断亏损,控制被动。  
另一方面,  
盈利趋势未走完,  
就不轻易出场,  
要让利润充分增长。 

多头市场上,  
大多数股票可以不怕暂时被套。  
因为下一波上升会很快让人解套,  
甚至获利。  
这时候,  
买对了还要懂得安坐不动,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交易之道的关键,  
就是持续掌握优势。  
    

快速认赔,  
是空头市场交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当头寸遭受损失时,  
切忌加码再搏。  
在空头市场中,  
不输甚至少输就是赢。  
多做多错,  
少做少错,  
不做不错。 
在一个明显的空头市场, 
如果因为害怕遭受小损失而拒绝出局, 
迟早会遭受大损失。  
一只在中长期下降趋势里挣扎的股票,  
任何时候卖出都是对的。  
哪怕是卖在了最低价上。  
被动持有等待它的底部,  
这种观点很危险,  
因为它可能根本没有底。  
    

学会让资金分批入场。  
一旦首次入场头寸发生亏损,  
第一原则就是不能加码。  
最初的损失往往就是最小的损失,  
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直接出场。  
如果行情持续不利于首次进场头寸,  
就是差劲的交易,  
不管成本多高,  
立即认赔。  
希望在底部或头部一次搞定的人,  
总会拿到烫手山芋。 

熊市下跌途中,  
钱多也不能赢。  
机构常常比散户死的难看。  
小资金没有战略建仓的必要,  
不需要为来年未知行情提前做准备。  
不需要和主力患难到底。  
明显下跌趋势中,  
20-30点的小反弹,  
根本不值得兴奋和参与。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行动多并不一定就效果好。  
有时什么也不做,  
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不要担心错失机会,  
善猎者必善等待。  
在没有大机会的时候,  
要安静的如一块石头。  
交易之道在于,  
耐心等待机会,  
耐心等待最有利的风险/报酬比,  
耐心掌握机会。 

  
  
  
熊市里,  
总有一些机构,  
拿着别人的钱,  
即使只有万分之几的希望,  
也拼命找机会挣扎,  
以求突围解困。  
我们拿着的是自己的钱,  
要格外珍惜才对。  
不要去盲目测底,  
更不要盲目炒底。  
要知道,  
底部和顶部,  
都是最容易赔大钱的区域。 

当你感到困惑时, 
不要作出任何交易决定。 
不需要勉强进行交易, 
如果没有适当的行情。 
没有胜算较高的机会, 
不要勉强进场。 

股市如战场, 
资金就是你的士兵。 
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 
才能从容地投入战斗。 
要先胜而后求战, 
不能先战而后求胜。 

投机的核心就是尽量回避不确定走势, 
只在明显的涨势中下注。  
并且在有相当把握的行动之前,  
再给自己买一份保险(止损位摆脱出局), 
以防自己的主观错误。 

做交易, 
必须要拥有二次重来的能力, 
包括资金上, 
信心上和机会上。 
你可以被市场打败, 
但千万不能被市场消灭。 

  
我们来到这个市场是为了赚钱, 
但是这个市场却不是全自动提款机。 
进入股市, 
就是要抢劫那些时刻准备抢劫你的人。 
股票投机讲究时机和技巧, 
机会不是天天有, 
即使有, 
也不是人人都能抓住。 
要学会分析自己擅长把握的机会,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有机会就捞一票, 
没机会就观望,离开。 
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 
就不要轻举妄动。 
与鳄共泳有风险, 
入市捞钱需谨慎。 

做交易, 
最忌讳使用压力资金。 
资金一旦有了压力, 
心态就会扭曲。 
你会因为市场上的正常波动而惊慌出局, 
以至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你也会因为受制于资金的使用时间, 
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孤注一掷, 
最终满盘皆输。 

资金管理是战略, 
买卖股票是战术, 
具体价位是战斗。 
在十次交易中, 
即使六次交易你失败了, 
但只要把这六次交易的亏损, 
控制在整个交易本金20%的损失内, 
剩下的四次成功交易, 
哪怕用三次小赚, 
去填补整个交易本金20%的亏损, 
剩下一次大赚, 
也会令你的收益不低。 

你无法控制市场的走向, 
所以不需要在自己控制不了的形势中浪费精力和情绪。 
不要担心市场将出现怎样的变化, 
要担心的是你将采取怎样的对策回应市场的变化。 
判断对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你正确时,你获得了多大的利润, 
当你错误的时候,你能够承受多少亏损。 
入场之前, 
静下心来多想想, 
想想自己有多少专业技能支撑自己在市场中拼杀, 
想想自己的心态是否可以禁得住大风大浪的起伏跌宕, 
想想自己口袋中有限的资金是否应付得了无限的机会和损失。 
炒股如出海,避险才安全。 
海底的沉船都有一堆航海图。 
最重要的交易成功因素, 
并不在于用的是哪一套规则, 
而在于你的自律功夫。 

时间决定一切。 
人生并不只是谋略之争, 
某种程度上也是时间和生命的竞争。 
巴菲特多活10年, 
每年哪怕只有5%的持续盈利, 
其财富的总增长, 
也足以笑傲天下。。

2010年的中国和印度有啥不一样?

济学家和西方政客总喜欢拿印度和中国作比较,这不难理解,因为这种比较有着难以拒绝的诱惑力:它们均是正在崛起的亚洲经济体,人口均超过十亿,周围还有诸多虎视眈眈的 “芳邻”。

“印度实时报”栏目也时不时地将这两个国家做一对比。

如果你赶时间,我们可以将对比的结果总结成一句话:中国在一切方面都比印度拥有更多(贫穷人口除外)。如果你还有点闲暇,那么请往下看,这里列出了五篇曾于2010年对中印两国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博文。

1.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到目前为止,中国从这位出身美国奥马哈市的亿万富翁那里学到的东西似乎更多一点,至少在投资方面是这样。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Co.)持有中国电池和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相当大一部分股份。今年9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一起来到中国,希望说服中国的亿万富翁将更多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巴菲特对中国的“厚爱”有了回报,一位中国男士花了210万美元的创纪录天价赢得了与投资大师巴菲特单独吃午餐的机会。

巴菲特曾说,他愿意投资印度,但印度保险业对外资持有股份的比例有限制,其投资计划因此受阻。

不过,印度至少可期待明年能好好招待巴菲特。巴菲特在今年股东大会上回答一个年轻的美籍印度人的提问时说,他计划2011年访问印度,具体时间也许是在3月。

2. 大型活动:印度今年10月主办了英联邦运动会(Commonwealth Games),中国11月主办了亚运会(Asian Games)。当然了,中国已举办过奥运会,因此在举办大型活动方面拿二者作比较似乎有失公平。

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比较了一下。有关印度举办英联邦运动会的新闻报道中,充盈耳目的是“推迟”、“腐败”、“混乱”(用这个词的肯定是英国媒体)以及“糟糕”等字眼,直到开幕式盛况揭晓后,关于运动会的批评才有所消退。

相比之下,似乎中国那些美观大方、闪闪发亮的各个运动场馆在奥运会开始前五个月左右就已经竣工,因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中国只要将奥运商品上的些许浮灰轻轻弹掉就万事俱备了。

3. 中产阶级:今年一份有关今年亚洲中产阶级的报告显示,按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仍有约6.5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

生活在这一水平线上的中国人目前不到1亿。不过曾几何时(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贫穷人口的数量旗鼓相当,只不过中国在解决脱贫这个问题上做得更出色一些,中国的穷人变成了中产阶级,而不是进入“2美元至4美元”这一档,后者是印度大多数中产阶级目前的支出水平。

大多数中国人目前属于日开支在5美元至10美元的“中间中产阶层”,1995年至2007年间,这个阶层的中国人口增加了三倍。

但澳大利亚智库悉尼独立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ependent Studies)的John Lee说,不要把印度脱贫速度较慢的问题归咎于印度的政治体制。

4. 经济:中国目前仍是一个比印度大得多的经济体,尽管两国的人口数量差不了太多。在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召开的一个有关印度的会议上,爱萨集团(Essar Group)董事长鲁雅(Shashi Ruia)在钢铁、汽车和贸易等方面比较了印中两国。

正如在这篇文章一开始我们所说的,中国在一切方面都比印度拥有更多。两国在道路、发电、火车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5. 上网:从利用谷歌(Google)所进行的搜索内容来看,印度网民和中国网民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印度网民似乎完全是说英语的西方世界里不折不扣的一员,他们对诺基亚(Nokia)等公司的产品以及诸如Facebook、雅虎(Yahoo!)和YouTube等应用软件翘首以盼,不过说到电影,他们喜欢的都是宝莱坞(Bollywood)制作。中国网民似乎恰恰相反,他们基本上用的都是国产软件,但在电影的口味上似乎更偏爱好莱坞(Hollywood)。不过两国网民也有共同之处:美国搞怪歌手Lady Gaga。

转载自:网上购物

比尔·盖茨不是真正的商人(原)

         很久以前,我的同学对我说比尔·盖茨不是世界首富了,首富已经是炒股发家的巴菲特!我就装着很牛B的回答他,“我从来就不把比尔·盖茨当商人看。”因为商人的钱不会像比尔·盖茨的钱那样,在一个行业做独霸性的滚动发展。我觉得商人的定义,是对资本的灵活运用。只有对资本的灵活运用,才能累积相当性的资本。当然,也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从资本运用意义上来看,巴菲特无疑是标准的商人。无论是炒股、吞并其他公司,还是投资哪一个产业,巴菲特跟比尔·盖茨相比,无疑存在一个职业商人跟一个技术人员的差距。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